职场发展的四个台阶

导语 初入职场,人们往往雄心壮志、充满幻想与理想。并且,愿意为之头破血流,直到最后的成功或者放弃。

  初入职场,人们渴望成功,并且四处拜师学艺,热衷于探寻如何才能做好工作、如何得到个人发展。

  而与此同时,却忽视了对自身情况的审视,往往以为成功可以复制、优秀可以推广。急功近利的心态、加上病急乱投医的行为,导致最后离成功越来越远。

  这些问题,其实都是忽视了职场发展内在的四个台阶而造成的。

  第一个台阶:能干什么

  初入职场时,人们往往没有经验,很容易迷茫,从而做出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行业与职业的选择。

  初入职场,必须讲究差异化,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,选择匹配的行业与职业,这个时候,要反复的多问自己几句:我能干什么?

  第二个台阶:应干什么

  选定了合适的行业与职业后,我们接下来必须弄明白应干什么。职场上,都有一定要求和规则。

  所以入了职场后,我们要明白对应的行为规范,应该干什么、不应该干什么。这个时候,遵守规范,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尽到对应的义务。

  第三个台阶:想怎么干

  随着在职场资历和经验的积累,人们可以逐渐累积自己的话语权,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。所以,这个时候要掌握好想怎么干的一些技巧。

  想怎么干,是为了他人与自己更好的工作、更好的生活、更好的发展,所以讲求人性化,利己则生,利他则久,才能更好的发展。

  第四个台阶:想干什么

  想干什么属于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奋斗,郭台铭曾经说过:25岁到45岁,做事是为了赚钱、生存;45 岁到60岁为理想而工作;65岁后,就会为兴趣做事。可见,这个阶段,才是可以追求理想和兴趣的阶段,讲究的是个性化。

  人们在职场发展过程中摔跟头、犯错误,除了和搞不清楚自己处在哪个台阶有关外;也可能是,从一个台阶走到另一个台阶时,大家没有按步骤来,造成了浮夸风式的大跃进。

  步子大了,就容易扯着蛋。当我们还在为了生存而尽自己的义务时,即处在一个应干什么的角色状态,就想着“想干什么”的角色,经常指责组织的大方向、系列的政策不对,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角色错位,遭遇职场潜规则。美的董事局主席方洪波曾经说过,成功了,人们会说你的个性造成了你的成功;失败了,人们只会评价你的个性是你失败的根源。

  所以,当人们处在规范化的层面,就不要想着个性化的东西;当人们还处在差异化的层面,即能不能干的时候,就别指望他能够实现想怎么干。不同层面的角色,决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范围,你在能不能干的状态,就绝对达不到想怎么干的角色要求;我们在应干什么这样的角色规范与约束下的时候,就绝对不要去想干什么,一个是为了生存而在尽义务,一个已经到了为了兴趣做选择,所以职场发展,要遵循内在的规律,一步一步来,脚踏实地,认清自己在组织内部处在的角色,一口吃成一个胖子,急功近利的东西,一般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